酱酒之热,席卷全国。经历了白酒行业香型品类交替40年,酱酒在继上世纪70、80年代的第一个“酱酒黄金十年”的全国大繁荣后,再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来自贵州产区的酱酒企业,借助茅台的东风,跨过赤水河,越过长江,进军全国酱酒市场。“南黔北鲁”,同时,山东作为中国两大酱香酒主要产区之一,鲁派酱香正以蓬勃之势、燎原之态,群体崛起。
早在上世纪70、80 年代,山东就以五十多家酱酒企业的规模体量冠领全国,成为中国重要的酱酒“产业集群”基地,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孕育出风格自成一派的鲁派酱香,以卓越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打造出一批响当当的品牌,影响力延绵至今。
在当下酱香风起的大势下,曾开创过时代辉煌的鲁派酱香,积半世纪之蕴,携齐鲁大地之力,凤凰涅槃,强势归来,将在白酒产业史上正在到来的“再一个酱香黄金十年”,重塑中国酱酒格局。
香型分类开创历史 酱香初登历史舞台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过去,照现在,映未来。
中国酱酒和鲁派酱香的故事,都脱离不了大的历史环境,因此,还要从1979年在辽宁大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酒评会讲起。
这是一届被公认为中国白酒界最权威、最专业的名酒评比会,堪称是中国酒史上的里程碑。因为技术的突破,在前二届不分香型的全国评酒会后,第三届评酒会首次按照“色、香、味、格”来评比打分,并根据白酒的香气、口味、风格、工艺等特点,正式确立了酱、浓、清三大香型,由此开启了中国白酒的香型分类时代。
从1979年至今数十年间,各种香型、各大酒企拉开了一幕幕纵横捭阖、此消彼长的对攻战,而一部关于酱香传奇的历史画卷也由此展开,上演了从主流到边缘,再从人间到神坛的跌宕起伏四十年。
1980年代之前,中国白酒市场是以山西汾酒和北京二锅头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的天下,生产周期短,出酒率更高的优势,让清香型白酒成为粮食匮乏年代白酒产业最具效率的发展选择。鼎盛时期,清香型白酒在市场占有率最高曾达到过75%以上,当时的酱香代表茅台、郎酒和浓香代表五粮液、剑南春还只能算是“跟班小兄弟”。